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亚洲,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,青草综合一区二区三区,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3ATV

 
新聞中心
新聞中心
防汛抗?jié)?,古人有這些“大招”
來源: | 作者:華磊古建 | 發(fā)布時間: 2025-09-22 | 397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夏秋季節(jié)雨水增多,易發(fā)生洪澇災害,是我國自古以來面臨的自然現(xiàn)象。先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,逐漸摸索、創(chuàng)造出不少治水興水的有效手段。

商陶三通

文物簡介:

商陶三通現(xiàn)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,為三接口的“T”形陶制水管,1972年出土于河南安陽白家墳村西地。出土時,三通水管的南北向水管保存17節(jié),全長7.9米,東西向保存水管11節(jié),全長4.62米。水管每節(jié)長42厘米,管外徑21.3厘米。東西向水管交接處,有一個三通水管,表明3000多年前鋪設的地下排水管已形成網絡分支。

秦漢石犀

文物簡介:

秦漢石犀現(xiàn)藏于成都博物館。1973年,該石犀在成都天府廣場附近首次發(fā)現(xiàn),但由于當時挖掘技術不足、保護條件有限而被填回。直到2012年12月,石犀才得以“重見天日”。石犀長3.3米,寬1.2米,高1.7米,重達8.5噸。

據(jù)《華陽國志》記載,秦蜀守李冰治水時,曾“作石犀五頭,以厭水精”。目前沒有直接證據(jù)證明該石犀是李冰所造的五頭石犀之一,但應與李冰治水時建造的石犀同屬一個體系。據(jù)專家推測,石犀的雕刻年代應該在戰(zhàn)國晚期至秦代,兼具水則(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)和鎮(zhèn)水功能。作為我國現(xiàn)存體量最大的秦漢時期圓雕石刻,秦漢石犀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和藝術價值。

漢武梁祠畫像石大禹像

文物簡介:

武梁祠畫像石是山東嘉祥“武氏墓群石刻”中的一部分,畫像內容多取自古代傳說及史籍。在其中一幅畫面上,大禹頭戴斗笠,身穿寬袖衣和裳,左手前伸,右手執(zhí)耜,回首顧望。左側榜題為:“夏禹長于地理,脈泉知陰,隨時設防,退為肉刑?!蔽涫夏谷菏痰牧⑹瘯r間為東漢元嘉元年(公元151年),出土時間為清乾隆五十一年(公元1786年),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唐黃河鐵牛

文物簡介:

唐黃河鐵?,F(xiàn)位于山西永濟黃河古道兩岸,共四尊。鐵牛鑄于唐開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,以穩(wěn)固蒲津浮橋,維系秦晉交通。元末橋毀,久置不用,后因黃河河道變遷,鐵牛沒入水中,1989年重現(xiàn)于世。鐵牛分為兩組,兩牛一組,呈前后排列姿態(tài),面朝西方。鐵牛每尊高約1.9米,長約3米,寬約1.3米。牛尾后有橫軸,用于拴連橋索,軸頭有紋飾,各軸不同,分別有連珠飾、菱花、卷草、蓮花等。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,四牛四人形態(tài)各異,大小基本相同,據(jù)測算,鐵牛各重約30噸,加之下方的底盤和鐵柱,各重約70噸。

鐵牛和蒲津渡遺址,共同展現(xiàn)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、黃河治理、冶金鑄造等方面的成就,為歷史地理、水文地質、河道變遷、環(huán)境考古以及黃河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資料。